解析B19鉆桿管端加厚的關鍵技術
發布日期:2014-1-2 11:28:04 信息來源:本站原創
人類利用工具鉆探而獲取資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1世紀,那時人們利用竹木做工具,以人畜為動力,沖擊鉆鑿鹽井,并利用伴隨開采出來的天然氣煮鹽水獲得食鹽。這些***早用來鉆井的竹木可以稱作***代鉆桿。20世紀初,利用鋼鐵工具和設備,以蒸汽機作動力,開始了頓鉆打井,當時的鉆探工具可以稱得上是第二代鉆桿。
真正意義的鉆桿產生于20世紀40年代,那時利用鉆頭鉆取巖屑,利用鉆桿傳遞扭矩和泥漿液,鉆井速度和深度也大大提高。到了70年代,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高速發展,鉆井進入自動化階段,同時對鉆桿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這個時期到現在使用的鉆桿稱為第三代鉆桿。
由于水平井、深井和超深井、大位移井等鉆井技術的應用,鉆井成本和鉆井風險也在不斷提高,傳統意義的鉆桿已不能滿足使用要求,第四代鉆桿正向著高強度、高韌性、智能化、數字化、防腐蝕、安全環保等方面發展。
我國的鉆桿生產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,鉆桿的生產大致包括三個部分:管端加厚、工具接頭加工、摩擦對焊及后續處理。下面介紹B19鉆桿的管端加厚:
B19鉆桿的管體材料是低碳合金鋼,連鑄連軋的圓鋼坯經過大型回轉爐加熱后進入延伸機、芯棒自動穿孔機成型,再次加熱后進行內外徑精整,矯直進入墩鍛工序。由于石油鉆桿的焊縫部位是使用過程中***薄弱的環節,無縫管在焊接前要對管體的兩端進行管端加厚,以增加厚度來提高薄弱部位的強度,使焊縫部位的整體強度大于管體的整體強度。根據管徑不同一般分為內外加厚、內加厚、外加厚3種型式,其中以內外加厚型式為主。管端加厚的過程首先是對無縫管的管端進行加熱、均熱;其次是用液壓或者氣動的方式對管端進行墩打,外表面靠模具成型,內表面靠溫度梯度自然成型;***后對整個管體進行熱處理、矯直、無損探傷檢查。管端加厚管的關鍵技術在于內表面過渡帶的成型,因為這個部位在使用中***薄弱,受力***復雜,大約有70%的事故都發生在這個部位,所以對鉆桿的質量舉足輕重。